不只醫護,他們也辛苦【13】— 記者篇

有一種行業,必須隨時備戰、膽要大心要細,上山下海風雨無阻,他們致力於發掘、紀錄並整理資訊給大眾。記者,採訪了全世界的行業,卻從未被採訪。難道就只會抄爆料公社嗎?什麼樣的訪問,讓記者在採訪對象的離世後還接到家屬的感人電話?這次就讓筆者來採訪,平時都在採訪別人的記者朋友吧!

疫情前後記者這一行的差別

疫情發生之後,許多行業採用WFH(working from home),記者也不例外,許多新聞改為線上採訪、居家辦公寫稿。許多地方的門禁管制都升級,採訪難道大增,例如以往政府機關都有「新聞室」提供記者採訪新聞,疫情之後限制採訪人數,若想要最熱騰騰的消息必須很早去搶位子(怎麼好像國小下課打躲避球要站球場),疫情升溫時甚至暫停開放,取而代之的是在直播記者會中線上提問。

跟所有的民眾一樣擔心與染疫者接觸,記者常常恐懼著,會不會在採訪某個事件之後,才被通知受訪者確診,心理壓力不小。以往一些商展活動、新品發佈會是媒體業的收入來源之一,疫情發生後,紛紛取消,對營收有很大的營響。

哪裡出現的確診案例,記者們就須前往採訪,因此也需要穿上防護裝備,民眾在電視上看到的那幾分鐘甚至只有幾秒鐘的畫面,記者卻需要在外頭等幾個小時,穿著隔離裝備,既悶熱又難上廁所。

記者這一行的酸甜苦辣

記者這個行業,充滿許多「矛盾式」的酸甜苦辣。
矛盾一:總有酸民說:「記者真好當,上爆料公社抄一下、行車紀錄器貼一下,就可以領薪水了!」但實際上,當記者認真出動訪問,例如接訪邀請民眾講出對某事件的看法,有很高的機率會被拒絕。疫情之下這樣的現象更是明顯,偶爾還會遭到不理性地飆罵、侮辱。

矛盾二:記者常被酸民醜化,例如難免報導口條或字幕出現謬誤,酸民的標準評語就是「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但當民眾遭遇困難、危及個人利益、需要發聲時,卻求助記者、希望幫高調、要記者快來抄。

疫情之下,有些民眾對於防疫議題較敏感,記者下筆若是不小心遣詞用字,有時難免被一分為二、貼上藍或綠的標籤。也有經濟、財經版的記者,要訪問受疫情影響機構、公司、企業,都吃閉門羹被拒絕、切入難度大增。

當然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溫馨故事:安寧病房剛成立時,記者採訪了一位肝癌末期的女性,後來接到家屬的電話,希望媒體可以母親的相關報導,在告別式播放,讓親友知道她非常勇敢地面對死亡。也因為這樣,讓原本因為疲累而有些失去熱情的記者,再次找回初衷。

記者這一行常見的職業病

眼睛酸澀:不論寫稿、找素材、剪接影片,都需要長時間需要緊盯螢幕,導致疲勞酸澀;也有攝影記者總是閉上左眼、用右眼看finder(觀景窗)的小螢幕,導致視力受影響。

肩頸腰痛:攝影記者必須將攝影機扛上肩(通常是右肩)、甚至扛著笨重的機器奔跑也容易導致腰傷;文字記者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容易腰痠背痛。

腸胃不適:新聞事件不會避開用餐時間發生,採訪往往說走就走,導致進食不正常,加上趕新聞的壓力,許多人都有胃食道逆流的毛病。

手肘手腕:以前採訪多用握筆書寫,長時間可能導致板機指,現在一切數位電腦化之後,板機指少了,但長時間使用電腦的手肘手腕不適就出現了。

血壓升高:不分日夜隨時備戰,心情緊繃、失眠、熬夜趕稿、或是奔跑搶畫面,都容易導致血壓上升。

頻尿血尿:曾有記者因為苦苦守候受訪者不敢離開現場上廁所,最終導致血尿。

給記者朋友的小叮嚀

1)輕量器材:現今的攝影機越來越小越輕巧,有時數位單眼相機、手機所拍攝出的影片,畫質不差又可以減少攝影記者的負擔。

2)適時伸展:不論是扛攝影機或久坐打字的肩頸,利用採訪空檔坐一些上半身的伸展操,將有助肌肉放鬆。

3)飲水排尿:新聞再重要,也沒有腎臟膀胱重要,記得隨身攜帶、或車上都瓶水,適時補充、定時排尿。

4)定期檢查:面對這樣緊繃的工作,身體很難不出毛病,只能定期安排健康檢查,防範未然;現在許多公共場所都有血壓機,採訪空檔監測自己的血壓,也是個不錯的方式。

完成了這次的訪問,深深感到記者總是處在充滿高壓的環境,謝謝他們努力帶給民眾最新一手的消息,也希望民眾對他們多一些體諒與尊重。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