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醫護,他們也辛苦【6】— 便利商店篇

走進便利商店(或稱超商),聽到熟悉的門鈴,不論是7-11、萊爾富、OK便利商店的『叮咚』、或是全家那耳熟能詳的那11個音符(不信您哼哼看),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切割的一部分。根據統計,每個人一年平均去137次(不到3天就1次),吃的喝的用的,影印傳真領包裹,電費卡費停車費,賣口罩、紅白包、保險套,便利商店近乎萬能般的囊括了食衣住行、生老病死,也難怪『有7-11真好』、『全家就是你家』成為人人琅琅上口的slogan。然而我們每多一項便利,意味著店員就新增一樣負擔。

疫情前後的差別

  1. 協助預購口罩:
    這無疑是疫情發生後,對於便利商店最大的衝擊。因為便利商店的普遍度高,成為協助政府預購分配口罩的重要據點。除了要非常注意衛生的分裝很費時之外、許多民眾想多買、或是沒預約卻想買口罩,遭到拒絕後,竟然對店員擺臭臉、甚至咆哮。然而隨著口罩的產能追上、販賣的地點更多之後,情況已經改善非常多。
  2. 包裹每天都爆量:
    以前的日子,只有大特價、免運費的時候,民眾網購的包裹還會比較多;疫情之後,為降低風險,網購的數量大大飆升,導致每天「收貨、疊貨、找貨、交貨」的工作成為一大負擔。
  3. 客群改變:
    例如有些門市位於廟宇附近,疫情未爆發前許多拜拜的香客、陣頭,都會到超商吹冷氣、上廁所、買便當飲料休息;疫情爆發之後、幾乎沒有外來香客、陣頭,只剩在地的居民。

便利商店這一行的酸甜苦辣與常見的職業病

  1. 客人我行我素、店員只能被客訴:
    對於政府的防疫措施,還是有些許民眾覺得事不關己嫌麻煩,例如手機實聯制都是做個樣子,假裝照一下條碼、假裝按傳輸;沒有手機的老人家,嫌手寫的筆不衛生不想寫(即便超商都放了免費的酒精在旁);也有人隨便寫寫假資料。
    面對不守規矩的民眾,店員若察看手機、或是勸說配合,常會被民眾抱怨、謾罵,再來個事後投訴「服務態度不佳」;面對種種「花錢是大爺」心態導致的脫序行為,店員卻永遠只能被「客訴」沒有「店員訴」,有冤難申。
  2. 品項越來越多、卻只有兩隻手:
    就拿飲料為例,許多民眾到超商,只為了帶一杯便捷的咖啡(筆者實測,第一聲叮咚進門、結帳、帶走咖啡、第二聲叮咚不到兩分鐘),有鑑於這樣龐大的市場,超商的飲料品項越變越多,不同口味的咖啡(甚至推出防彈咖啡)、甚至楊桃汁、珍奶類手搖茶等等,不斷的因應顧客喜好而推出,店員只能不斷的吸收、學習作法;此外對於訂票、領票、繳費、寄包裹時操作的機台,要相當熟悉,才能利用結帳櫃檯有空檔時,迅速地幫忙民眾找到功能、偶爾再穿插個影印機協助…,店員們都巴不得有三頭六臂、穿溜冰鞋上班。
  3. 久站、多走:
    許多超商提供桌椅給民眾舒適的用餐、閱讀空間,但超商店員上班卻是需要從頭站到尾,也需要在店內來回走動補貨、或協助客人。時間一久導致靜脈曲張、足底筋膜炎的機率相當高。
  4. 搬重物、包裹受傷:
    對於比較重的貨品如整箱飲料、或是金屬類的包裹,失力不當很容易導致腰傷;時常包裹疊的跟山一樣高,不論是往上堆、或是從高處取下包裹時,有時會導致肩膀受傷、或是不慎被包裹砸傷。
  5. 燙傷、凍傷、切割傷:
    微波的熱食需要拆封、按按鈕、取出,有時在用餐尖峰時刻等候人數多,一趕時間就燙傷了手;冷藏與冷凍區的補貨如果數量比較多,除了著涼感冒、也會導致手部得凍傷,或是手在依溫之後感覺較不敏銳,被紙箱的銳利邊緣割傷流血了才後知後覺。
  6. 頻繁使用消毒液導致龜裂
    疫情期間大家對衛生的要求更加講究,做飲料、處理微波食物、結帳,每做一次都要消毒一次,一天都是上百次,頻率比起一般人高出許多,因此導致手部出現過敏、龜裂的狀況層出不窮。

給便利商店店員的小叮嚀

  1. 愛護下肢:
    長時間上班久站,建議可以穿彈性襪或壓力褲,減少靜脈曲張;也可以搭配舒適的軟鞋墊,減少足底筋膜眠,下班之後可以熱敷、按壓舒緩。
  2. 愛護腰椎:
    善用公司分配的,例如綽號小烏龜的推車,減少徒手搬運的距離,並在搬起、放下時,確實做好蹲下起立的正確姿勢。
  3. 愛護手指:
    冰箱補貨時,確實穿好公司準備的禦寒衣、抗凍手套再上場;微波時也多花幾秒戴上手套,避免燙傷;空檔之餘可用護手霜、凡士林減少龜裂傷。

實際訪談之後,才深切體會便利商店店員有多辛苦!謹以此文向這群帶給我們無限方便的「現代柑仔店」店員,致上敬意與謝意。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