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參賽-骨科醫師的日常

跟一下流行,做了幾張關於骨科醫師吉卜力參賽圖,並寫下背後的故事原委,讓民眾了解骨科醫師養成期間的日常、也讓同行會心一笑。

常見脫臼的關節有「」等關節,必須盡快將脫位的關節復位回去,俗稱「拉脫臼」。往往因為開刀房滿線,這時常常就會在急診室嘗試為患者復位,而常常患者的空腹時間不夠,為了避免嗆咳,通常是給予患者止痛藥鎮靜藥物,讓患者稍微「」一下,趕緊將關節復位。

通常復位最費力的就屬「髖關節」,因為下肢的肌肉較強壯,或是患者體重較重、導致鎮靜效果相對較弱時,骨科醫師需要耗費「洪荒之力」,才能將關節復位回去,常常弄得滿身大汗、面紅耳赤;甚至還無法復位,就必須等待進入開刀房接受更深層的麻醉後才能進行復位。

現行制度,要成為骨科專科醫師,必須經過完整五年的住院醫師(R)訓練,第五年為住院總醫師,簡稱總醫師(CR)。每一台手術結束時,住院醫師要負責縫合傷口,這是外科系醫師的基本功,過程中訓練雙手的靈巧度,並藉由手眼協調達到傷口的美感。

傷口小自1公分,大到30幾公分,關完才算結束,半夜則是關完才可以睡覺,就在這樣的日夜訓練之下,大家越縫越快越縫越美

時常手術的量很大,在每台手術最重要的部分完成之後,住院醫師接手縫合,主治醫師、總醫師會(帥氣地)脫下手術衣與口罩,趕往下一個正在準備中、或已經準備好的術間,俗稱「跳房間」,著手進行下一台手術,大家分工合作、提升手術的效率。

時常白天已經上一整天的刀,晚上還要消化整夜的急診刀,隔天又有滿滿的工作量(上刀跟診準備晨會報告實習醫師教學…),常常走起路來有種飄飄的感覺。不過這樣的情況,隨著住院醫師的工時不斷被重視,已經不容易再見到。

時常手術的時間較長,下來吃飯已經下午兩三點了,便當冷了是正常,菜色不優不意外(好吃的當然會先被挑走),有的吃就心懷感恩了,最悲傷的是打開便當櫃發現裡面只剩下免洗筷的塑膠膜,只能選擇不得已偷吃別科的(哈哈)或是在休息室的販賣機投泡麵

有時下午其他科的手術較早結束,骨科的手術就可以在更多的術間進行,俗稱「分刀」,這時總醫師像是指揮官一樣,調派住院醫師、實習醫師到各個術間準備、協助手術。

常常一個總醫師手上會有7-8間房間或更多,必須記得哪一間在開什麼刀哪一間要派誰去消毒哪一間要派人過去縫合收尾,時常房間與人手太多記不起來,只好拿紙筆塗塗寫寫,也曾經看過學長自製摺疊戰術版,而每個磁鐵代表一個人力,挪來挪去,像是手工衛星定位一樣。

縫合完、將病人送至恢復室後的住院醫師,必須找總醫師報到,聽取下一個派遣的命令,每天一旦進了刀房,未經報備、沒有總醫師的允許是不能離開刀房的,否則會有罰則,一個充滿紀律的氛圍。

每當手術消化得差不多了,總醫師就會開始慢慢地一間間收房間,讓沒有值班的同仁休息、下班,這是每天最雀躍的時刻。

除了上刀、跟診、準備報告、教學之外,住院醫師還有重要的任務就是「打病歷」,由於病歷有時效性,往往逾期了就會通知主治醫師,而且醫院一般都會有罰錢的機制,因此必須把握任何瑣碎時間,等上一台手術的病人催醒可以打,待下一台病人上麻藥的空檔繼續打,總之就是把握時間打!打!打!

這張有點像軍教片裡面,總司令視察部隊,慰問小兵,排長、連長則是在旁邊「挫咧蛋」,小兵回答:『入伍生過得很好!謝謝總司令!』總司令說:『那你要不要簽下去啊?』小兵嚇得一身冷汗、猛搖頭。

其實自己當過總醫師之後,才知道總醫師的責任與壓力;以前抱怨醫師什麼都叫小兄弟去做,其實是因為總醫師有更多的事情要決策要調度;以為總醫師躲起來偷懶睡覺,其實總醫師整晚沒睡都在開急診刀、或是跑遍整個醫院看了許多會診

偶爾的聚餐、尾牙,就是眾兄弟平日忙碌與壓力過後,難得放鬆的片刻。外科系就是老師、學長一針一線帶著我們入門、慢慢成長的;有人戲稱:『差一屆、喝一杯!』但其實不論是乾杯、或是隨意,聚餐時的敬酒,則是最簡單卻最可以對師長表達感謝、尊敬的儀式

手術的前後,都必須確實清點紗布與器械,使用多少塊紗布,就必須回收多少塊,偶爾清點少一塊紗布、少一支鎳子,大家就得翻箱倒櫃的尋找。

曾經有人因為紗布黏在腳底,大家找了半天最後離機一動看鞋底才發現,請大家喝飲料才結束了眾人的圍攻。

無菌,是手術準備最重要的一環,手術的患肢,通常會用「碘酒」、「優碘」或是其他消毒藥劑徹底消毒,紗布沾的消毒藥劑如果不夠,塗兩下就乾了,再沾、再塗,又慢效果又差,因此常常多沾一下,有時一不小心就會滴到地上,引來刀房護理師的關心。

寫到這裡,想起了在台北榮總骨科部接受住院醫師與總醫師訓練時期的許多畫面,那真是一段充滿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時光。

有幸跟著巨人般的老師、前輩學習,並與許多優秀的學長、學弟共事,是一輩子難忘的珍貴回憶。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