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醫護,他們也辛苦【9】— 放射師篇

『因為你是我的眼,讓我看見、這世界就在我眼前。』耳熟能詳的歌詞,讓我們連想到,有一個職業,不是醫師、也不是護理師,但他們的工作,就是為患者執行檢查,獲取更多的影像資訊,提供醫護參考判斷。他們是醫護的透視眼—「放射師」。除非你這輩子沒照過X光,否則必定接受過他們的幫助。訪問超過十位的放射師,為什麼全都提到腰痛的問題?許多人也有手腕、眼睛勞損的情形?竟然還有放射師被民眾罵「下十八層地獄!」讓我們看下去。

疫前情後前後對放射師這一行的差別

疫情發生後,到醫院就診的患者變少了,例如筋骨痠痛的,久久來拿一次藥;整體檢查的人數雖然變少,但其中照胸腔X光的比例卻升高了,因為疫情之下,人心惶惶,稍有個風吹草動,例如多咳個幾下,就會趕緊就醫尋求檢查,深怕自己得了肺炎。而當放射師為這些患者執行檢查時,與患者的距離都相當近,因此除了口罩之外,更加強了髮帽、隔離衣等防護裝備。

不論是急診室、隔離病房、加護病房,只要出現疑似案例需要照X光時,就必須全副武裝(俗稱兔寶寶裝)前往為病人施做檢查;此外在戶外的發燒篩檢站操作X光的機會也增加了。當患者與放射師,都戴著各自的口罩與面罩,講話就不是那麼清楚,也曾有放射師大聲喊著要患者配合擺姿勢,竟遭到門外的家屬投訴態度不佳。

放射師這一行的酸甜苦辣

放射師遇過的患者百百種:醫師開單照一個部位,患者卻跟放射師「塞奈(撒嬌)」問可不可以多照兩個地方;也有患者對於放射檢查過度恐慌,過程中焦慮地一直問身體會不會怎麼樣(其實醫師只會針對需要的部位開立檢查,並不會濫照);有些患者肢體有變形、攣縮、或是體重較重,萬一又沒有家屬陪同檢查,可能好不容易完成擺位,按鈕都還沒按下去患者的姿勢又「走鐘」了,相當費時、辛苦、又會被後面等候的患者抱怨為什麼那麼久。

骨折的患者,不論放射師再怎麼小心移動,還是有不少的民眾投訴放射師粗手粗腳;這裡筆者必須幫放射師說句公道話:骨折的痛,來自斷裂的骨頭不穩定與骨膜刺激的痛,不論放射師多麼斯文,患肢幾乎是不可能不痛的;何況每個部位都有標準的照相擺位姿勢,才能獲得正規清楚的影像、讓骨科醫師確實評估「災情」以及計劃如何手術,萬一因為痛而沒把照片照好,被醫師退貨重照,苦的依舊是傷者;

曾經有一位民眾要幫他的家人拷貝X光,但因為沒有帶任何證件,基於病人隱私,放射師婉拒並告訴他需要有證件及委託書,才能拷貝;沒想到這位大叔竟然對著放射師大喊:「你下十八層地獄啦!」沒多久他帶來了證件,挑釁的對放射科櫃台說:「叫剛剛那位小姐出來!」沒想到櫃台同事反應很快,對大叔說「那位放射師還在B18還沒上來」,以柔克剛地化解衝突,徒留大叔尷尬的笑容。

當然也有許多溫馨的畫面:大部分的患者都會客氣地說謝謝、辛苦了,甚至製做了手工鑰匙圈答謝;許多家屬會一起熱心幫忙搬動病人、調整擺位;有患者肩胛骨與四根肋骨骨折竟然超級罕見地乖乖配合、完全不喊痛;疫情期間也有許多民間企業與善心人士,為放射師準備了打氣的防疫餐盒飲料。

放射師常見的職業傷害

1)腰痛:所有受訪的放射師,「每一位」都提到的職業傷害。不論是四肢或脊椎,正面或側面都有嚴格要求的姿勢,當民眾無法配合口令完成動作時,往往都是放射師又抬又抱又拉的自己「喬」,每天做幾十幾百次,腰部相當不舒服;急救室、加護病房等患者無法起身的情況下,放射師必須把感光片匣塞入身體底下,當抬起患者時若無人幫忙,一樣也有很高的傷腰風險;如果遇上體型龐大的、沒家屬或看護隨行的、酒醉的、無法行動的民眾、夜班假日班人力缺乏,更是雪上加霜。

2)眼睛痠澀:每一張我們看到的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都是放射師在拍攝之後立刻調整邊界、對比度、銳利度而產生的影像,此外還有超音波檢查室,都為了避免反光,空間燈光都會比較暗,長時間在昏暗的空間直視電腦螢幕,讓放射師的眼睛容易痠澀不適。

3)肩部、手腕痠痛:執行超音波掃描的放射師,必須長時間手握探頭,透過手腕各種角度靈活的掃描到清晰的影像,加上太過用力將導致影像變形,因此掃描的手勢不能重壓,類似書法的「懸腕」一般,如此一來很容易導致肩、腕的過勞受傷。

同場加映

給放射師的小叮嚀

1)核心訓練:既然挪動病人是工作日常,更需要強化核心肌群減少受傷

2)護腰:核心肌群不夠強?那就讓護腰來補助!護腰不是老人的象徵,而是對自己身體愛護的警覺。

3)調整檢查台與病床高低、使用過床滑板:藉由調整高度,讓患者移動方向為高處往低處,再輔以滑板幫忙,安全又省力。

4)邀請家屬一起搬:讓家屬更有參與感與責任感,也減少放射師的職業傷害。

5)護腕與椅子扶手:像手腕加裝了強健的肌肉,減少勞損;使用有扶手的椅子:藉由讓手肘有依托,盡可能減輕膀子的負擔。

6)麥克風:面對聽力比較聽不清楚的民眾,適時使用麥克風,語氣維持優雅又不會令人覺得態度不佳。

放射師4年的養成,從基礎輻射理論、到儀器設備原理;怎樣控制輻射輸出量盡量減少患者接受的劑量、卻又讓醫師有清楚影像品質可以判斷病情、如何與病人溝通達到最佳擺位…等等,都必須靠牢記學理與臨床累積;但往往人們對放射師,卻是「只會按按鈕而已」、「按按鈕等下班」這樣的錯誤刻板印象。

希望藉由此文可以讓大家更了解放射師的專業、更體諒他們的辛苦,別再投訴啦!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